『家』何以為家?—梅西世界的家庭
欣賞『梅西的世界』後,我總是在心裡想:如此輕快的背景音樂,相較於梅西內心的無奈—因為『父母』間互相推辭的過程—顯得格外諷刺,因為這可能對她往後的人生有著不可抹滅的陰影。
電影中梅西的父母雖然因為彼此加值觀或生活習慣不合而經常吵架,但對於梅西的照顧依舊是存在的。然而每次父親或母親用『洗腦』式的方法來告訴梅西『我愛妳』時,互相推辭的過程,不禁讓我們反思:事情若真的發展成這樣,傳統『家』的定義是否備受挑戰?一個家的父母親,我相信永遠是為著孩子想的,但是否在為孩子想的同時,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如何對待小孩呢?這就是這部電影主要想告訴我們大家的隱喻。
也許現實社會中,再這麼離奇也不太可能最後小孩如同電影裡的梅西一樣跟兩位完全沒有血親關係的兩個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或甚至組成家庭(除了收養之外),但是透過導演用梅西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我們看到雖然這陌生的兩個人雖然與梅西毫無血緣關係,但也是帶給梅西最多歡笑與同理心的兩個人。最特別的是,電影中大量的對比顯得格外諷刺。例如:相對於父母親不斷地對梅西說『我愛你』,梅西其實對他的血親父母只是片面的點頭或默認他們所講的一切 ; 而對於另外陌生的兩人,雖然一開始梅西很不以為然地跟他們互動,但後來不斷的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對梅西的同理心與關愛,設身處地的為她著想,而最後從梅西口中說出『爸爸』的不是那位忙於藝術品拍賣的血親父母,而是陪著梅西一起歡笑,或認真觀察梅西喜歡或不喜歡什麼的『陌生人』。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對別人是好的,而別人也理所當然這麼認為,事實上並非如此。當梅西的父母離婚而梅西沒得選擇只能跟著父親時,法院或父母親本身是否有站在梅西的角度來想事情?電影中一再的認為『梅西是小孩所以不懂』的態度來面對梅西,並且用『自己』的角度來告訴梅西『我對你是最好的』,諷刺的是,其實這些表面功夫和虛應故事梅西其實都看在眼裡,只是她選擇不攤牌,而追求身為小孩子的快樂和自由,而正好兩位陌生人都能夠實現這個小小的願望—一起去搭船。
『家』在傳統的觀念裡也許就是兩個血親父母親與小孩組成,但在電影的最後我們看到梅西對於自己血親母親的要求與面對『洗腦式』的說『我愛妳』的反應已經麻木,用行動來代替語言,來傳達自己長久累積的想法—漠視的無奈。對於一個小孩最後對自己的血親父母有著這樣想法,此時真正能夠賦予『家』的人,又何需有血親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