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就算是<再怎麼美味的食物>,若不去吃就無法感受到「滋味」。

就算是<再怎麼美味的食物>,若不去吃就無法感受到「滋味」。

___鄭約書亞。

2016年開始我跟主業為娛樂事業法律相關的盧桑,製作一個網路直播的talk show—『電影茶』。現在經過宛如黑歷史的第一集、網站成立、youtube頻道成立、被原本預計加入的新成員放鳥、新主持人加入後產生新組合、被嫌節目太小眾太長、又恢復我跟盧桑雙人搭擋的組合等許多幕後二三事。2018年7月我們決定改版節目,於是『電影茶』2.0重新轉換運作方式,跟大家介紹華人觀眾(不包含文藝青年們)相對可能不熟悉的電影,希望可以從一位電影專業與一位非電影專業人士的對話,打開一個新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若您有興趣加入或當來賓、提建議請留言或私訊我們~)

(王家衛導演本人,印象中他總是戴著墨鏡的一位藝術家。)

《我的藍莓夜 My Blueberry Nights》應該是我們開始以主題來規劃後,我跟盧桑恢復組合後第一部電影,討論的時候他講了一個超好笑的感想:我覺得這部電影好像抄襲《重慶森林》。於是我發自內心地噗哧大笑,沒想到他已經抓到作者電影的觀影感受了。事後他發現導演是王家衛後,便發揮IP律師本色鎮定的回應:這樣就不會有抄襲的問題了。

(倒影在構圖裡的使用,我覺得也是王家衛導演的視覺風格之一。)

「作者電影」的概念大概在1960年代開始出現與討論,像是從影評進入到理論的階段,但最早開始提出類似概念的人,並不是由楚浮那一票電影筆記派首先發聲,而是稍稍早他們一點的前輩,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導演亞歷山大亞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他在1948年為《法國銀幕》(L'Ecran français, n°144, le 30 mars)撰寫了〈一種新前衛的誕生:攝影機鋼筆論〉(Naissance d'une nouvelle avant-garde : la caméra stylo)一文,從此改寫了電影史。

亞斯楚克在文中宣稱影像如同一種獨立的語言,導演手持攝影機拍攝電影即宛如拿著一支鋼筆振筆直書。指出「電影是透過攝影書寫,如同文學是透過鋼筆書寫」,算是首先將電影與文學同視為自主藝術的見解,也是開啟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序幕。

在此之前,電影都算是被視為一個集體完成的文化產品(或是商品)。不過在60年代前後法國的專業影評人兼導演楚浮,與美國的安德魯·薩瑞斯(Andrew Sarris)兩個人以不同的觀點,分別將導演的地位拉高,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影響多數人(非影像工作者與文藝青年的一般庶民)都覺得除了導演,其他職位似乎都不那麼重要。

(裘德洛的小餐館,色調默默地讓我覺得有點像《重慶森林》的快餐店場景再現。)

楚浮在《電影筆記》31期文章〈法國電影的某個趨勢〉一文中說到:「導演就是作家。」而安德魯·薩瑞斯提出一個導演能夠格,成為電影的作者必須有三個前提:

1, 技術(Technique):

指說故事能力,但只有劇本精彩, 鏡頭燈光導戲能力極強, 在第一個前提下,導演充其量為一個工匠(technician)。

2, 個人特色(personal style):即指導演個人專屬的表現方式, 可以是鏡頭,劇情, 演員甚至音樂。例如王家衛喜歡使用放慢快門的影像,讓我們停留在一個被放大的時間點上,像是從角色的觀點去感受時間的流逝,我們感受到時間過去了,卻不知道實際上過了多久。而到這裡, 導演則成為stylist。

3, 內在意義(inner meaning):就是其影像蘊含的內在的能量(elan of the soul),也就是導演最自身且直接從其生命/靈魂流露出來的部份。到這裡, 導演才能被稱為作者。

(選擇在拉斯維加斯拍攝這段故事,感覺就像是香港街頭的西洋版,各式霓虹燈加上黃昏時刻,讓總是敢用色彩的王家衛留下那麼作者簽名的感覺。)

拉拉雜雜寫了一大堆小時候念理論組的讀書筆記,我們再回到《我的藍莓夜 My Blueberry Nights》吧!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印象是大學時在二輪電影院,那時候我還沒有看過《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當時看的時候覺得是個蠻好看的文青小品,後來再看《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才覺得《我的藍莓夜 My Blueberry Nights》是個西洋復刻版的《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

後來有機會再重看這兩部電影的時候,感覺其實王家衛還是在拍亞洲電影,只是在「藍莓夜」裡面把場景換到美國,把王菲、梁朝偉換成裘德洛、諾拉瓊斯,但骨子裡還是一個亞洲電影。許多傳聞總說王家衛拍戲沒有劇本、常常超時、超支預算等各種非常藝術家行徑的工作方式。「藍莓夜」應該是他第一部以著好萊塢資金與西方工作方式的電影,雖然沒有超時、超支工作,但這部電影無論在北美或是亞洲地區的票房都不好,甚至連影展也沒沾上太多邊。重看之後,我只能說這個故應該要發生在亞洲,而非美國。其中我覺得人物的反應跟美國的文化背景頗有差異,例如:諾拉瓊斯至男友家樓下發現小三也在時,轉身開始她的尋找自我之旅。但現實中我覺得美國女生會衝進去把小三大罵一頓轟出去。

王家衛的作品主題總是圍繞著愛情,視覺風格上大膽使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以及放慢快門的攝影讓加強影像殘影感,突現角色處境與時間的流動。劇情長片中不同視覺效果的分鏡轉換,可能會讓觀眾觀影時產生斷層(就是覺得似乎變成在看另外一部電影),《我的藍莓夜 My Blueberry Nights》裡有一段是裘德洛在修理監視器的畫面,由於監視器畫面的lag產生的殘影感,讓後續故事裡再次出現這樣的視覺語言時,並不讓人覺得突兀,反而感覺是現實中的時間流動。

(霓虹燈的使用感覺無論是在亞洲或是美洲,似乎都成為視覺風格使用的元素之一。)

就算是<再怎麼美味的食物>,若不去吃就無法感受到「滋味」。就像這樣,若放著<想法>不管,也會無法感受到「滋味」。《我的藍莓夜 My Blueberry Nights》以著裘德洛店裡所賣的幾種甜點派成為象徵現實的寓言,藍莓派總是剩下最多的一樣甜點,不是因為不美味,而是因為人們沒有感受到其「滋味」,而成為看似滯銷品的甜點。想法、人、物品、各項事物,若只是放著不管,不懂得其價值與滋味,可能在其中我們就錯失了得到寶貴事物的機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