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萬物和靈都有「界限」。

人、萬物和靈都有「界限」。___鄭約書亞。 People, Creation and the divine all have limits.____M. Jeong

來到米國後不務正業地經歷了2個多月,5次meeting的規劃,我跟主業為娛樂事業法律相關的盧桑,2016年開始製作一個網路直播的talk show—『電影茶』。希望可以從一位電影專業與一位非電影專業人士的對話,打開一個新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您有興趣加入或當來賓、提建議請留言或私訊我們~) 今天這篇文章想講的還是第一季的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小時候第一次看完後的反應是:好像根本沒看懂,接下來的人生應該不會再看第二次。不過就在因緣際會下,決定看這部片,個人看第二次的感覺:好好看喔~(相信這種第二次覺得好好看的電影,在我的人生中有蠻多部的)。

可能是老了,人生有點歷練了,原本無法看懂的可以體會了。也可能是後來決定要走電影這行,稍微努力認真去工作、讀點書、看點片、到米國上課等,觀影能力不知不覺中有提升。又或許是我有認真禱告,開啟另一個世界的眼睛後通了些什麼。總之,自從開始跟盧桑合作電影茶後,過去一些電影再看第二次的時候,整個感受跟體會完全不同。

(熟悉《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的畫,或許對這場景會感到相當熟悉~)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在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整個場景設定蠻驚人的,我真的相信也許未來的地球,看起來就是如此貧脊。雖然是科幻片,但完全沒有所有科幻片的賣點,如:高科技的展現、精彩的打鬥場面、快節奏的故事因果鍊。對照差不多時期的《星際大戰/Star Wars》,就會了解《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並不是我們認知中的科幻片。 片中除了會飛的車之外,並沒有太多讓人驚嘆的新型科技武器出現。大多數的打鬥場面裡,男主角哈里遜福特好像每次都被K得很慘,就連最後對決也是對方留他一命才沒死,完全跟韓索羅是不一樣的角色耶!很多的思辨和對話,加上開放性的結局,讓整個影片的節奏慢到20出頭的我沒有耐性看。與其說它是科幻片,我覺得說它是部文青哲學生命電影,為了探討人類存在的本質,可能會更貼切一點。

(美麗的兩個複製人--普莉絲和羅伊,為了延長生命而跑來地球,跟追求長生不老而追尋仙丹的人類似乎沒有太大差別。)

電影裡的主題圍繞著:複製人跟人類有什麼不同?當情感記憶可以被植入腦中時,複製人能有自由意志思考、感受愛恨嗔癡,甚至擁有「人性」時,到底人類與複製人有什麼差別?人類又有什麼樣的立場,去決定哪個複製人該「退役」呢?雖然複製人有「使用期限」,被生產後幾年內就會死。但人也是有壽限的,比起複製人不過多出10倍的時間,有什麼樣的立場可以造物主自居呢?說不定,他們跟我們一樣,只是怕被冠上「殺人罪」,而將他們當作可被替代的工具處理掉。 「複製人」可以很完美,外貌、個性、功能幾乎都可以量身打造,大批製造,隨時可以被取代。反觀人類方,以片中的J.F.賽巴斯汀為例,雖然絕頂聰明,但卻有著提早衰老的外表。看來人類或複製人都沒有辦法達成「完美」。縱使現代科技可以透過基因工程,去做出擁有「客製化」基因條件的孩子,可是在人格、個性,我們都能夠完全訂製嗎?

(像是金字塔般的泰勒公司總部,看似金碧輝煌,但其實又像是某種獨裁者的皇宮。)

風格上受到《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所影響甚深的《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電影版中,有一段史嘉蕾·喬韓森去質問茱麗葉·畢諾許,在她成功被植入意識前,有多少個實驗品是失敗品,姑且不論科技上的可能性,但在道德上或許就是場無窮盡的思辨。 聖經裡提到「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創1:26)也許我們忘記了,我們也是被造物,只是被交托管理的責任,反而想越位到造物者的位置上,享受高一階的主管權。但人類並不完美,人類擁有許多「界限」。

(不管跟哪個複製人打架都被打得很慘的男主角,很需要一邊看一邊用腦去思考到底他是不是複製人,不過在續集裡好像這個問題不重要啊~)

人、萬物和靈都有「界限」。不僅是對人或萬物,都被定下「界限」來創造,使其無法越過那界限。無法越過的同時,也形成了秩序,因此在秩序中萬事按其法則來運行。打破法則的結果會如何,沒有人知道,也許我們的有生之年都不會知道,但這樣「打破法則」的想像,卻也成為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作品。

bottom of page